首页 网站首页 商业企业 查看内容

德国企业破产潮来袭,破产企业大幅增加

2024-12-27 19:31
  据德国信用评级机构 Creditreform12 月 25 日发文,2024 年德国破产公司数量上升到 22,400 起,较前一年增加了 24.3%,是 2015 年以来的最高数字。从企业规模来看,10 名员工以下的小型企业破产数量占德国破产企业总量比重超过八成,而超过 250 名员工的中型企业破产数量较 2023 年增加了 44%。不仅如此,德国目前约有 145,500 家中小型企业可能因找不到合适继任者而面临倒闭,其中服务业受影响最大,涉及 53,000 家企业,此外还有 37,000 家贸易企业和 27,500 家制造业公司。
  自 2021 年低点以来,德国制造业的破产率增加了 80% 以上,金属生产和加工以及造纸生产等行业,企业破产数量较 2023 年增加了 200% 以上。2024 年德国约有 32 万个工作岗位受到影响,远远高于 2023 年的 205,000 个岗位,同时德国消费者的破产数量也较 2023 年上涨了 8.5%,且鉴于经济前景疲软,未来这一数据预计将继续上涨。
  另外,据德国联邦统计局数据,2024 年 1 月,标准破产程序申请的企业数量同比增长 26.2%,自 2023 年 6 月以来,该增长趋势一直持续。2024 年上半年,德国共有 10,702 家企业破产,较 2023 年同期增加 24.9%;有 162 家营业额超过 1000 万欧元的大中型企业申请破产,比去年同期增加 41%。
  多重困境交织,企业 “压力山大”
  (一)全球经济 “逆风”,出口受阻
  近年来,全球经济放缓的趋势愈发明显,就像一艘在风浪中前行的大船,速度渐渐降了下来。而贸易保护主义也在此时 “抬头”,竖起了一道道贸易壁垒,这对于德国这样高度依赖出口的经济体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
  德国经济向来有着很强的出口导向性,众多企业凭借高质量的产品在全球市场中占据着不小的份额。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大环境的不景气,外部需求大幅减弱,许多国家和地区的购买力下降,对德国产品的进口量也随之减少。比如,德国机械制造行业一直是其出口的 “王牌” 领域之一,过去订单源源不断,但如今,国际贸易摩擦加剧、保护主义贸易政策盛行,使得德国机械产品在海外市场的销路受阻,来自国外的订单数量明显下滑。
  同时,全球地缘政治危机等因素也给国际贸易带来了极大的不确定性,让德国企业在拓展海外业务、签订订单时都变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很多原本有望达成的合作都只能搁置。在这样的多重影响下,德国企业的订单数量持续减少,经营压力与日俱增,成为了当下德国破产企业数量大增的重要原因之一。
  (二)能源成本 “高烧” 不退
  能源,是企业生产运营的 “血液”,而德国企业如今正面临着能源成本居高不下的严峻困境。过去一段时间里,能源价格不断上涨,就像一场来势汹汹的 “高烧”,迟迟不退。
  一方面,俄乌冲突之后,德国原本较为稳定且廉价的天然气供应被中断,此前其超过一半的天然气进口来自俄罗斯,冲突升级后,尽管通过各种方式来补充能源缺口,比如从美国等盟友国家进口液化天然气,但价格却难以回到疫情前的水平。天然气作为重要能源,其价格的飙升带动了整个能源市场价格的上扬,像电力价格也深受影响,德国工业联合会(BDI)就曾警告,电价上涨对德国制造业的国际竞争力构成了严重威胁。据相关数据显示,2023 年德国能源密集型企业在现货市场上支付的电费是俄乌冲突前的两倍多,而且在 2024 年,德国电价和天然气价格仍预计将保持高位,短期内难以回落。
  另一方面,德国正在大力推进能源转型计划,这虽然有着长远的积极意义,但在现阶段也给企业带来了不少挑战。能源转型过程中的诸多不确定性,使得企业在能源采购、生产布局等方面都需要不断调整适应,进一步增加了成本。例如德国化学工业协会(VCI)的调查显示,由于能源转型计划带来的不确定性,近十分之一的化工公司计划永久停产,不少大型制造企业也正因为能源成本飙升,选择将生产线从德国转移到电价等能源成本更低的国家,或者缩减在德业务规模,这都凸显了能源成本问题给德国企业带来的巨大冲击。
  (三)通胀阴影下的成本 “螺旋”
  通货膨胀就像一片挥之不去的阴影,笼罩在德国企业的头顶,引发了一系列成本上升的连锁反应,让企业陷入了成本 “螺旋” 之中。
  从原材料成本来看,美元贬值、供求失衡以及投资炒作等因素综合作用,使得全球能源和初级产品价格持续上涨,德国面临着严重的输入型通胀压力。像国际原油、农产品和各类原材料价格不断走高,通过进口传导至国内,企业购买原材料所需要花费的资金越来越多,成本大幅攀升。
  人力成本方面,近两年德国经济景气时,新一轮工资协议谈判劳方要价很高,公务系统、钢铁、交通、轻纺等部门的小时工资增幅明显。据德国经济和社会研究所统计,某年协议工资平均涨幅达到了一定比例,这无疑加重了企业在人力支出上的负担。
  原材料和人力成本的双双上升,极大地压缩了企业的利润空间。原本盈利的企业,利润变得越来越薄,而那些本就经营状况一般的企业,更是陷入了资金链紧张的困境,甚至难以为继,最终只能无奈选择申请破产。比如英特尔在德国建设芯片制造基地的项目,原本预计的成本如今大幅增加,就是受到了通胀导致的从建筑材料到能源等各方面成本上升的影响,进而还需要寻求当地政府更多的补贴支持来推进项目,由此可见通胀给企业带来的压力之大。
  产业结构 “隐忧” 显现,抗风险能力告急
  德国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在新形势下,产业结构问题逐渐暴露,抗风险能力面临严峻挑战。
  一、过度依赖特定行业
  德国经济以工业密集型结构著称,其中汽车、化工和机械制造等传统优势产业曾为德国创造了巨大的经济财富。然而,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和变革,这种过度依赖特定行业的模式逐渐显露出弊端。
  以汽车行业为例,德国汽车产业吸纳了大量的研发资金,长期以来在德国经济中占据重要地位。但如今,全球向新能源车转型的趋势不可阻挡,传统燃油车市场逐渐萎缩,德国汽车产业的核心竞争力受到严重削弱。而且,德国的化工、机械制造,甚至是电子工业等很多行业都依附于汽车行业,当汽车工业面临困境时,整条供应链都受到冲击。
  二、创新不足
  德国企业在创新方面存在明显不足。一方面,德国企业更多依赖于既有产品的全球化扩张和渐进式创新,而非颠覆性创新,导致在新技术领域逐渐被边缘化。例如,在人工智能、云计算和生物技术等新兴领域,德国的表现远远落后于美国和中国。
  另一方面,德国企业过去多将利润再投资于海外市场,如中国和美国,而非投入国内研发或新兴产业。这种战略虽然在短期内提升了企业的全球竞争力,但也削弱了德国本土的生产力和创新能力。长此以往,德国经济逐渐对外部市场形成过度依赖,抗风险能力大幅下降。
  总之,德国传统制造业和服务业在过度依赖特定行业和创新不足等问题的影响下,产业结构的隐忧日益显现,抗风险能力也随之告急。这不仅对德国企业的生存和发展构成威胁,也对德国经济的稳定和繁荣带来了巨大挑战。
12下一页

  来自:海外网 

  免责声明:商业参考网所有文字、图片、视频、音频等资料均来自互联网,不代表本站赞同其观点,本站亦不为其版权负责。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如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联系我们删除。
}